又一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出大招!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日前印发《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力争到2030年,北京市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工作,形成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
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的数据制度、政策和标准。《实施意见》明确,推动建立供需高效匹配的多层次数据交易市场,充分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打造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促进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一批数据赋能的创新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数据要素型领军企业。力争到2030年,本市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工作,形成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
《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打造政策高地、可信空间和数据工场。支持基于信创技术建设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和“监管沙盒”,通过物理集中和逻辑汇通相结合的方式,导入工业、金融、能源、科研、商贸、电信、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跨行业融合应用,切实激活数据要素资源。推进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的制度构建、登记实践、权益保护和交易使用。
建立社会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建设数据资产评估服务站,先行探索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支持建设数据跨境实验室和数据跨境服务平台,针对跨境电商、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典型应用场景,集中承载数据跨境监管、安全评估、认证等服务。示范建设数据服务产业基地,通过开放数据、开放场景和提供算力等,推进各类数据要素型企业入驻数据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数据要素创新研究院,支持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完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库,探索打造数据训练基地,促进研发自然语言、多模态、认知等超大规模智能模型。
推进数据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实施意见》明确,建立数据采集连接主体、数据来源和采集连接方式合法性、正当性的管理机制,推动不同场景、不同领域数据的标准化采集连接和高质量兼容互通,提升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要素生产供给能力。支持加强数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设数据技术创新能力平台,推进数据生产、流通、交易、治理等数据链全栈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完善数据技术清单、产品目录和数据资产目录,推动将符合条件的数据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支持企业加强数据技术和产品创新。鼓励企业采取“采产销”一体化数据产品运营模式。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数据要素平台,实时提供数据服务。鼓励开展数据众采、众创、众包、开源社区和专营店等商业模式创新。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分析认为,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数字经济正在从多个维度对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进行升级和重塑,成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多地数字经济风头正盛。
以深圳为例,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0%。同时,深圳市还建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培育了华为、中兴通讯、腾讯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数字经济的结构优化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智慧治理效应所释放的绿色经济红利巨大。如深圳市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2021年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清洁电源装机占比近80%,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合作交流平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与金融机构碳金融合作项目也纷纷落户,破解了空间、资源、人口、环境难题,城市绿色发展动能强劲。
在盘和林看来,数字经济具备结构优化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各地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加强协同与联动,充分考虑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提升效用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和互补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提升各区域数字经济治理的系统性及协同性,破除新模式、新业态的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托地区比较优势,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打造特色数字产业,实施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生产空间转型差异化发展路径,释放数字经济在改善生态效率方面的区域优势。
针对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盘和林认为,《实施意见》表明了北京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态度,尤其是在推动数据要素流通方面,北京市积极促进数据交易市场的形成,势必能够壮大北京市的数字产业,尤其是数据基础产业的发展。北京是全国数据中心,大量的公共数据都汇集在北京,北京拥有充沛的数据资源,又是科技中心,有很多知名的科技公司,这为北京应用数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来源:中国证券报